据广安日报11月14日消息 2014年初,广安华蓥市共有贫困户6181户、17387人,47%分布在25个贫困村,53%散居在78个非贫困村和城镇;生活在“四大特殊贫困类区”的占79%,因病、因残致贫占73%。这一连串凸显贫困实情的数据,曾如壁立群山,阻隔着华蓥向全面小康社会迈进。
2015年,作为省级贫困县的华蓥市,严格按照中、省、广安市相关部署,在精准施策的基础上,不断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创新扶贫举措,全力攻坚。
截至2016年底,华蓥实现6个贫困村退出、减贫14341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45%,在全省88个贫困县中率先脱贫“摘帽”。华蓥有何制胜“法宝”?脱贫“摘帽”后又会怎么干?10月31日,记者在华蓥进行了实地采访。
靶向施策“拔穷根”
对于精准扶贫的“精准”二字,华蓥市禄市镇姚家塝村村民王朝海感触很深。受益于此,昔日饱受病魔折磨的他,不仅甩掉了“贫困帽”,更满怀信心走上了致富路。
王朝海一家属于因病致贫。几年前,王朝海患上原发性肝癌,治病花光了家中积蓄。经过治疗,王朝海的病情虽得到有效控制,仍需服药调理,也没法干重活,一家人的重担都压在妻子罗燕身上。
针对王朝海一家的实际情况,并结合其意愿需求,帮扶干部为其量身制定了脱贫方案。
“首先要解决王朝海这类贫困户的医疗支出问题。”华蓥市扶贫移民局负责人介绍说,为切实减轻贫困人口治病的经济负担、防止因病返贫,华蓥市下大力气推进医疗扶贫。对贫困人口医疗费用按照基本医保、大病保险、民政医疗救助、疾病应急救助等政策予以扶持保障,确保贫困患者县域内住院医疗费用(政策范围内)全额报销,贫困户住院看病实现“零支付”。
其次,筑牢基本生活保障网。华蓥在对精准扶贫对象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应保尽保的基础上,通过三次调整将低保保障标准从每人每月150元调升至每人每月300元,实现农村低保线享受标准和国家贫困线“两线合一”。
这张“网”还覆盖教育。华蓥将教育扶贫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健全完善学前教育到大学教育全程帮扶体系,选派优秀教师“一对一”帮扶贫困学生,全市无一名学生因贫辍学。
如今,贫穷不再是王朝海一家小康路上的“绊脚石”。天气好时,王朝海总会到自家鱼塘去看看。“下个月,塘里的鱼就可以上市了,今年能多收入几千元。”王朝海说,在精准有效的帮扶下,他的儿子经过技术培训,现在在外务工每月有8000余元的收入;不用为女儿的读书费用犯愁,妻子从事公益性岗位每个月有400元收入,“日子越来越好过了!”
扭住核心强“造血”
华蓥市华龙街道办事处石堰墙村产业基地里,两台挖掘机穿梭田间平整土地,业主陈安斌则在一旁监督工程进度。
在脱贫攻坚中,华蓥基于贫困村主导产业不强、产业链条不长、带动作用不明显的情况,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探索“国有农投公司+贫困对象”“村集体公司+贫困对象”等发展模式,联动发展特色产业,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面提升贫困村、贫困户持续增收能力。
石堰墙村便是其中之一。去年,当地党委政府及驻村帮扶干部引回在外乡友陈安斌返乡创业,成立筑梦种养合作社,吸纳107名贫困群众认股加入,发展血橙、柠檬和莲藕等产业,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除了土地租金,在基地干活每月还有2000元收入。”村民任和金成为该基地的工人。和他一样的,还有另外5名贫困村民。
“去年基地种植了800亩血橙,今年准备再发展500亩柠檬,目前正在调形土地。”陈安斌多年来一直在重庆从事水产、水果批发,拥有成熟的销售网络。“今后,不用担心水果的销路问题,村民的分红收益也有保障。”陈安斌说。
翻看任和金家2016年的收入账本,上有一笔1400元的分红。“这是他家通过‘国有农投公司+贫困对象’模式获得的先期分红。”该负责人介绍说,该市依托农投公司规模经营优势,将缺乏投资项目或经营理念的贫困群众申请的小额扶贫信贷,集中起来进行投资。“公司集小钱办大事,不但给贫困群众带来稳定收益,也可有效防范信贷风险。”
增强贫困群众“造血”功能,华蓥除通过技术培训,帮助其到园区企业就业外,还引导领创电子、腾扩发制品等企业下乡建“扶贫车间”,由企业统一配送原料、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上门回收,支持有条件的贫困群众进行家庭作坊式代工,变为“月薪族”。
“五大机制”巩固成果
近段时间,姚家塝村村民夏吉友每天都要到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现场帮忙。“通过发展种养业,我家已达到脱贫标准。”夏吉友说,“感谢党的好政策,让我能住上好房子。”
夏吉友一家已经脱贫摘帽,为何他家今年还能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呢?“这得益于华蓥建立‘五大机制’,巩固提升脱贫成果。”据该负责人介绍,在动态监测机制方面,该市印制《华蓥市贫困户发展监测表》,由2697名帮扶责任人每月入户采集基础信息,对收入因故出现变动的已脱贫家庭实时预警;根据动态监测情况,由村委会每季度将存在返贫风险的贫困户进行公示,并设置群众意见箱,受群众评议和监督。
在分类帮扶机制上,华蓥将全市5334户已脱贫户分为一般户、重点监测户、返贫预警户三大类,实行分类帮扶,并建立《华蓥市已脱贫对象巩固提升责任清单》,明确帮扶部门及帮扶干部具体职责,确保追责有据。
在投入保障机制方面,2017年,华蓥市本级财政按每户4000元的标准安排专项资金2300万元,用于已脱贫对象成果巩固提升;整合使用涉农资金3900万元,用于贫困村、贫困户后续产业发展巩固工作。
“在监督检查及考核评价方面,分别建立机制。”该负责人说,该市出台《华蓥市脱贫攻坚九条纪律规定》《脱贫攻坚巡查督查办法》等,并实行市纪委书记、市委组织部长“双组长”督查制,为巩固脱贫成果提供坚强的纪律保障。此外,通过将已脱贫户巩固提升工作与年度减贫任务同等纳入绩效考核范畴,引入第三方评估调查组,强化考核评价,确保巩固提升见实效。(杨天军 广安日报记者 胡苗)